古代天文台 – 追踪未来

古代天文台 – 追踪未来

北京当然还有更多著名的景点,文化遗产丰富,值得一游,甚至在中国首都停留更长时间。因此,“古观象台”并不会立即给你留下一个出色的旅游景点的印象。而且,建国门地铁站附近的这座堡垒般的建筑并不能保证有重大发现或外界的消息。建筑内部也相当不起眼:一个小院子,各种天文仪器和仪器,一些中国著名天文学家的半身像,各种小型展览,两只熟睡的猫……
 
但这种不起眼的现象是具有欺骗性的,因为古观象台七百多年的历史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让我们了解蒙古统治的时代、中国和欧洲天文学的成就、宫廷传教士的时代、康熙皇帝的统治、义和团运动的时代以及中国的近代历史!这种对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并不是立即显而易见的,但随着您与古观象台的接触越多,它就会逐步展开。
 
让我们从蒙古人开始:他们在元朝(1279 年至 1368 年)期间正式统治中国。该王朝已于 1271 年由著名的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宣布建立。据说,忽必烈汗于 1279 年委托在古观象台现址附近建造一座观象台。负责实施该工程的是天文学家王恂和郭守敬,该项目的目标之一是改革当时被认为部分不正确的实际历法。郭守敬已经以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而闻名,作为一名同样才华横溢的水利工程师,他还负责修建皇运河最北段。正是有了这条长达80公里的“通惠运河”,京师才得以从南方供应粮食。
 
郭守敬受命改革当时中国有效的历法,并于1280年根据波斯和阿拉伯的资料和天文设备,最终制定了授时历。这个新历法,只要稍作修改,就应该在中国使用364年!此外,在该日历中,一年的长度被指定为 365.2425 天!
 
然后,在明朝时期的 1442 年,这座巨大的塔建成了,直到今天,古观象台仍位于其中。清康熙61年间(1654年至1722年),天文台得到了更新和扩建。康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统治者之一,除其他外,他还是仍然常见的康熙字典(一本汉语文字字典)的主要负责人。
 
负责翻修过程的是费迪南德·南怀仁 (Ferdinand Verbiest) 和他的继任者宫廷天文学家安托万·托马斯 (Antoine Thomas)。这两位比利时人延续了欧洲著名学者和耶稣会神父在皇帝宫廷的悠久传统,前辈是意大利人利玛窦或两位德国人约翰·施雷克和亚当·绍尔·冯·贝尔。这些耶稣会教父不仅在朝廷中享有盛誉和崇高的地位,而且在宫廷中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崇高的地位。他们还开发了各种天文设备。最重要的是费迪南德·南怀仁:1673 年,他修改了经纬仪(一种用于确定天体高度和水平角的装置)以及用于读取给定时间天体位置的天球仪。这些仪器以及其他工艺和数学精度的杰作一直保存至今,可以在古观象台屋顶十米高的平台上观看。
 
除了中西科学家之间蓬勃发展的合作外,古观象台还成为双方历史上一个黑暗部分的所在地:1900年,西方“八国联军”的军队在镇压所谓的“义和团运动”时掠夺了这座建筑。许多天文仪器随后被带到法国和德国,但分别于1902年和1921年返回中国。这表明,北京古观象台在历史上一直是重大发现和重大事件的发生地。自 1982 年以来,它现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纪念碑,并享有较为平静的存在。
 
在所有这些历史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天文学在中国如此重要?那么,在古代中国,宇宙被视为一个整体。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可以在个体中找到。因此,灾难、干旱或洪水等灾害并不被视为单一的、独立的事件,而是天体事件的结果。由于皇帝被视为“天子”,并由此获得统治的合法性,所以帝国天文学家的任务就是观察天空、记录变化并将其发现传达给朝廷。他们的观察融入了对政治利益的评估,也有助于防御或预防威胁性危险。
 
天文学具有巨大重要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过去和现在都是一个以农业为特征的国家,特别是农业是以四时、新月、满月或立春的变化为基础的。这反过来又在命名中国传统历法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自 1645 年改革以来,农历被称为“农历”——农民的年历。这一历法是在耶稣会修士亚当·绍尔·冯·贝尔 (Adam Schall von Bell) 的帮助下改革的,至今仍用于计算传统节日。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保存着公元前 1,300 年左右的记录。有关中国天体事件的记录,例如月食或日食或彗星的目击。所以这种中国传统的天空观持续了几千年,直到1912年帝制末期才最终被西方的星座体系所取代。
 
正如前面提到的:古观象台的历史和相关背景,而不是结构本身,使得这个景点如此迷人。尽管如此,参观还是值得的,因为相关的博物馆提供了有关这些见解的广泛信息。
 
 
德语版首次发布于 german.cri.cn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