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一天” – 银山塔林的禅意

“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一天” – 银山塔林的禅意

禅宗不必完全了解。经过多年的沉思、沉思和深入思考,可能只有少数人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并且找到了它的根源。但对禅宗的完整和全面的理解可能甚至没有必要;也许以某种方式参与禅宗并让自己受到其思想和陈述的指导就足够了。即使这并不像乍听起来那么简单,毕竟日本禅宗大师一休宗纯曾经告诉一位求道者:“我真的很想至少提供一些东西,但我们在禅宗中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绝对的虚无。”
 
虚无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话又说回来,它也可以是一切。银山塔林距离北京以北著名的十三陵仅几公里,当您到银山塔林旅游时,您可以体会到什么是“绝对的虚无”以及它的感觉。事实上,还不错。
 
近千年前,这个地区是禅宗佛教的中心。中文表达“禅”(禅)源自梵文“Dhyana”,后来成为中文“禅那”,今天被称为“禅”,意思是“冥想沉思的状态”。所以这个名字的由来就已经包含了禅宗的基本要素:冥想。
 
而这正是位于北京市中心以北的银山塔林的完美之选。丘陵的景色……人们可能会说……只是被几个小村庄“打扰”了;山坡上生长着侧柏和橡树,还有浆果和香草;人行道上躺着打开的坚果壳,秃鹰在天空中盘旋。此外,从附近的山顶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一部分,它有美丽的名字“黄花城”——“黄花墙”。每年夏天,在这片狂野且未修复的城墙上,黄色的小花都会绽放,因此得名……
 
附近的阴山塔林山谷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长眠之地,风水师之所以选择这里,主要是因为其和谐的魅力和风水学上的完美位置,例如朝向基本方向。在银山塔林也能体验到这种强大的自然条件,整个地区确实散发着宁静和宏伟的气息。是因为风景本身,还是因为现存佛塔曾经所属的法华寺?很难说。最后并不重要:禅宗的象征是一个空圆圈,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唯一重要的是存在,就是:现在。具有宗教取向、哲学,其中包括:“它就在这里,现在。想想看,你就会怀念它。”,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有什么不同?是风景还是建在其中的寺庙?非常巧妙的是,这是因为两者……顺便说一句,一种舒适的感觉,几乎就像一种空虚拥抱着你,温暖地、温柔地、保护性地为你提供支持;一种感觉。甚至在银山塔林这里,人的脉搏速度似乎都减慢了,仿佛心灵都刹车了,变得更加清晰。平安无事。一。
 
这种平和与宁静无疑是选择这个山坡地区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禅宗佛教中心的决定性因素。总共建造了 72 座寺庙、宝塔和佛塔,数百年来,僧侣和禅师在银山的许多洞穴中冥想和教导弟子。人们几乎会想看一眼他们,他们盘坐在那里,全神贯注地思考,或者在树木和灌木丛中漫步,让他们的四肢活动一下。瞥见他们如何用拇指盘旋,试图抓住这一刻,同时又让它溜走……突然,半山腰的平台上响起了钟声。锣声在山谷中回响一次、两次……三次,声音之间的寂静一模一样,几乎就像在邀请人们终于让心灵得到休息。 “当我们的心放松时,它就会自行消失。”禅宗众多说法中的另一个。一个来自大都市北京的游客的心灵是否还能够应对宁静、捕捉它、享受它?值得怀疑,而且可能不太可能。但绝对困难。
 
然而,禅宗仍然包含着典型的中国影响。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元素在该教义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后在12世纪传入日本并重新获得“禅宗佛教”的新特征。
 
银山塔林现存七座 15 至 20 米高的宝塔,其中五座可追溯到金代(1125-1234 年),两座可追溯至元代(1279-1368 年),至今仍是佛教在该地区曾经多么强大的见证和象征。而且,据说五座金塔中,每一座都安放着一位有影响力的僧人或学者的骨灰:宜兴,他讲授道德;慧堂禅师和佛觉和尚,都是军事顾问。圆通和尚,慈善家;最后是虚净和尚的骨灰,他首先发展了自己的禅宗思想。
 
当然,游客不必为了享受那里的游览而专门追求头脑清醒和开悟。银山塔林也是享受大自然或与朋友和家人轻松野餐的理想之地,以便从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恢复过来并呼吸新鲜空气。放慢速度并再次专注于重要的事情。正如一句老话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禅就是感受生命,而不是对生命有感觉。”
 
 
德语版首次发布于 german.cri.cn
 
Close Menu